中小企业招聘如何做到又快又好?

   发布机构: HRoot  2019-07-17 17:11

作者 | 胡林 盈峰咨询创始人 

来源 | 行走的帆

背景 | 本文为胡林在“HR成长部落”年会的演讲文字实录


上篇:如何招得快

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团队累计完成的招聘量超过2000人,岗位类型涵盖前后端的客服、销售、职能岗位等。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感受,想与大家做个交流。

/ 1 /

常见招聘压力

我们发现中小企业在招聘时面临来自四个方面的压力:

1. 招聘成本日渐增高

其一:招聘网站的费用逐年增长,58、前程等渠道每年都在调整价格(基本等于涨价),但是招聘效果并没有同步调整。一些新起的社交招聘渠道,各种收费更是玩得飞起,让HR直呼伤不起。

其二:行业性的人才泡沫。资本加速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推高了人才的市场薪酬水准;甚至出现一批所谓违背经营规律(花10元成本创造1元营业收入)、牺牲利润、恶意抢占市场的“巨婴企业”。他们大肆的挖角企业人才,大幅提升薪酬水平,造成中小企业难以吸引到目标人才(付薪能力无法与这些公司相比)。

2. 对人才无法进行有效的科学评估

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基础差,中小企业内部通常缺乏完善的岗位胜任力体系与人才测评体系,人才评估基本靠猜(聊)。HR苦于拿不出一个很好的科学评估的方法,经常在人才决策时丧失话语权。

中小企业最常用的人才测评手段是做试卷。你如果仔细去看试卷的题目,会发现考察的内容竞是3、4年前的内容,与业务实际严重脱节,甚至于连HR都不知道试卷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而部分通过外部采购人才测评工具的企业,经常会遇到测评环节表现很好的人才,在实际工作开展时表现却大相径庭。其中原因是因为很多测评企业的测评样本来源于国外,缺乏本土化的样本数据。

3. 新一代求职群体的变化

年轻一代的求职者自小生活优越,越来越追求个人最大化(彰显个性,保持真我),他们找工作的时候更加关注工作的软性方面(喜欢与否、发展空间、团队氛围、学习成长等);

如何营造一个好的氛围,从而吸引并留住这批才华横溢却有个性十足的新一代年轻人。对于还在努力完善管理基本功的中小企业来说,挑战十分巨大。

4. HR自身营养不良

其一,人力资源专业化教育与企业实际情况的脱节;纵使是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与企业所需大相径庭(偏理论,轻实操),更不用说国内很多的HR并非科班出身。

其二、HR岗位位重言轻,沦落为背锅侠,在真正涉及核心人才决策上并不具有话语权。很多时候,只要业务看中了的人,到老板那里一说,HR再反对就是不知趣了。如果后面这个人表现不错,万事皆好;如果这个人表现不及预期,那老板们可能就要追究HR把关不严的责任了。

/ 2 /

中小企业的招聘哲学

哲学的意义在于,它对一切社会科学提供最接近本质的观察和指导。对于招聘工作而言,同样存在哲学。

1. 招聘是一项投资行为

中小企业发展核心驱动力就是人,能否发掘和留用到优秀的人才,决定着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因此,我们说:

中小企业的招聘=人才投资=投资未来

如何判断这个人才投资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能否补充核心组织能力的某些短板、能否为企业带来新增的资源/市场、是否与企业转型方向一致。

2. 慢就是快

一时招不到人,公司不会死掉。中小企业的老板通常个人能力全面且突出,样样皆通,正常运营超过3年的公司,绝对不会因为招不到人而死掉,只是发展的慢一些,少赚一些钱而已。

但是招错一个人,特别是核心岗位的人选,影响是不可估量。轻则破坏团队,重则带走客户,让公司生意陷入危机。

3. 少即是优

少招人,招优秀的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一,人数减少,企业可以提高付薪能力;其二、优秀的人才相互吸引,企业可能因为一个技术大牛的加盟,从而间接获得了技术大牛的几个得力手下。

4. 破除教条主义,追求差异化

前一段时间看到今日头条CEO张一鸣的一篇文章。张一鸣提到,今日头条现在招聘特别看重学历背景、公司背景。但是头条最早一批产品经理、技术人员并没有所谓优秀的学历背景、大公司的职业经验。而正是这批人,做了今日这样的成就。如果用今天这样的标准,那这些人可能在面试环节就被刷掉了。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新之助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70%用人的理论:即一个人只要符合70%的要求,就可以大胆使用,同时在用的过程中,帮助Ta成为100分的人才。

随着消费升级,需求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产品/服务的差异化的需求日趋明显。如何做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赢得未来的生存空间,对中小企业来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胆启用真正有才华的年轻人(而不应被人选的学历、从业经历等外部因素所局限)。

/ 3 /

如何合理的控制招聘成本

开篇我们讲到,企业的招聘成本在逐年提升,但效果却难言满意;如果一味的降低招聘成本,效果只会越来越差。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匹配是否合理。

中小企业如何合理的控制招聘成本,有三点建议可以给到各位:

1、使用组合渠道策略

最近2年,我们发现在各个招聘渠道上的简历数量和质量均呈现出双双下降的趋势,年轻人的求职习惯在改变。据媒体报道,目前大学生意向求职职位排名第一的是做主播,原因包括:感觉时间自由,不用坐班,收入高,潮流等。

HR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加强渠道费用投放(广撒网),还是聚焦优质渠道,提升转化?

招聘渠道通常具备地域性的特点,比如在上海,前程比智联要好,如果到南方深圳会发现,智联比前程效果更好,同时,各个城市还会存在一些地方性的招聘网站。

我们还发现,在不同类型的求职者的行为表现上也会有所差异。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职的求职者和待业的求职者在求职网站上的活跃时间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目前在职的求职者更加的倾向于直聊类的招聘网站,而不是直接投递简历。

一个在职的人,经常是到了深夜的时候刷新简历(白天忙于工作和家庭,夜深人静的时候,压力袭来,投几份简历,缓解一下);而待业的人,她/他不会在早上八点找工作,而是早上10点左右(起床晚)。

但是,我们的招聘同事十分的勤奋,早上9点一上班,便将招聘网站上的职位做了全选刷新,等到10点的时候,其职位曝光度可想而知(职位曝光度与简历投递量正相关)。我们在做招聘的精细化运营时,需要重点解决几个问题:职位曝光量、主动咨询量、(精准)简历投递量。


2. HR应强化数据运营思维

目前很多招聘网站均提供了详尽的求职行为数据分析。它会提供非常详细的每一个职位的曝光量,收藏量,相关数据的报表。

当我们把不同平台的数据横向做对比,同一个职位在前程、智联、猎聘上不同时间段查看/收藏/投递的情况就会一清二楚,各个渠道的效果也能很明显的区分开来。

3. 善用社交招聘渠道

常用的社交招聘渠道包括:QQ、微信、脉脉、领英、微博、抖音等。

社交招聘是是很多企业HR所不擅长,但确是猎头最为擅长的渠道。原因是社交招聘渠道的维护和发挥效果需要耗费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但社交招聘渠道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幅提升职位扩散度、能够挖掘到核心人才(非求职状态)、传播雇主品牌形象等。

比如在拉勾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侯选人面试的评价,这在前程、智联上是没有,永远是职位介绍。

候选人在不了解公司具体情况时,会十分关注公司的口碑和其他求职者的评价意见;

4. 发动群众、推动全员招聘

近年来,熟人推荐(内推)逐渐成为成功率最高的招聘方式,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企业,内部推荐的比例甚至占到40%-50%。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先天不足(雇主品牌弱,薪酬/福利一般,人员流动大等),导致员工普遍缺乏积极推动的动力源(金钱并不足以推动)。

某互联网企业内荐活动海报

因此,在中小企业推动全员招聘时,我们的操作建议是:先强化再优化;

首先,明确各部门负责人除了本质工作外,需要作为本部门的首席人才官,肩负发掘和引入优秀人才的责任;将关键岗位的到岗纳入其部门工作目标之中,并分配一定的考核权重(5%左右即可)。

其次,推进全员招聘的奖励机制,基本原则:门槛做小,奖励做多,重奖标杆。

由于企业招聘的长期变动性,为确保招聘信息的准确、可靠,企业有必要开发或选择专业的内部招聘平台(包括不限于微信公众号、Html5、微信小程序等)。由HR根据企业实际的招聘情况,实时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信息准确和可传播(提供传播载体)。

来自海底捞的招聘公众号

发展并维护1-2家专业的招聘服务供应商

专业招聘服务机构(RPO/猎头供应商)由于本身业务特点(长期聚焦、广泛服务),相交于企业方自有招聘团队,通常存在以下:

/ 4 /

常见招聘评价指标

招聘作为HR最为核心的工作之一,其工作成果直接决定了HR能否在高层之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老板们常说,人都没招到,HR别跟我谈什么培训、激励、人才发展)。

但由于招聘工作的自身特点(过程臃长、繁琐、以结果论成败),单从结果上看并不能全面体现HR在招聘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因此我们需要一套系统、全面的过程+结果指标,从而客观、公正的对招聘相关工作进行评价。

我们可以成本、时间、产出三个方面建立全面的招聘指标管理。

下篇:如何找得好

/ 5 /

职位胜任力

在成熟的企业当中,基于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所搭建的相关的人才测评体系已经十分成熟,对于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人才,均能借助内/外部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评价中心进行甄别和判断。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运营成本高昂,且需要配套的体系支撑,以及专人运作,而这些正是中小型企业所不具备的。

中小企业的人才甄别一定是讲究高效、简洁并力求客观(结果值得认可)。我们将企业的人员按常见岗位类型/层级的不同进行划分(如下表):

这里有个简单的区分方式:

一般性岗位

  • 关注重点:是否具备相关经验,能否把事情做好

  • 核心技能/经验:做事的能力


中层岗位

  • 关注重点: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带领团队

  • 核心技能/经验:分析/解决问题、执行力、团队管理


高层岗位

  • 关注重点:行业资源是否充足、人品是否过硬

  • 核心技能/经验:规划战略、经营管理、领导他人


常见面试评估方法的优劣势对比:


/ 6 /

提高人岗匹配

纵使我们用上了各种管理的工具、测评方案,仍旧会发现一些前期我们看好的人选,在到岗后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究其根源在于业务本身的动态性,而HR身在后方,无法长期观察业务一线,在面试环节只能用静态、固定的方式来做人选的评估和考察。

因此,在不断完善和优化招聘手段的同时,仍旧需要HR抱着持续学习的心态,不断的打破现状,推陈出新。

切入业务战略,知其所以然

依照JD招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每一次新的招聘需求的提出,HR都应该深入的思考为什么需要设置这个岗位,在公司的整体战略/业务流程中,该岗位的核心价值是如何体现?

明确人才战略,建立人才标准,知其然

业务战略决定公司将如何开展业务工作,而人才战略决定的是用什么样人,已经如何用人。当业务部门总认为HR部门招聘人不好用的时候,HR更应该重现监事人才战略是否与业务战略相匹配(选人策略、用人策略、薪酬市场化等)

科学评估,交叉面试

当单一面试评估方法无法对人选进行全面评估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并用、交叉的方式;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不限于:业务部门负责人+非业务部门负责人交叉面试、业务上下游交叉面试、面谈+测评/述职相结合等。

回归原点,关注人才基本面

中国有句古话:“从小看大,3岁看到60岁”;意思就是人的基本素质和行为习惯是具有长期持续性的(如果没有外力强行改变的话,比如遭遇重大变故)。曾国藩曾说,通过与下属官员散步,即可看出这个人是否是可塑之才。

我们在实际招聘抉择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被人选光鲜靓丽的简历所眯眼,而忽略了了基本面的观察,并最终酿成苦果。

何为基本面?我的经验是:

一、是观察候选人是不是人性善良,过往做业务的过程中,他是通过坑蒙拐骗,还是真诚的获得人的信任和帮助实现的?这是做事的动机。动机不纯的人,皆不可用。

二、是观察这个人有没有很强的学习的意愿、动机、能力?

询问候选人,你做这个工作三五年,这个领域有没有看三五本专业的书,你告诉我看什么书,有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收获。

大体来说,学习意愿强的人,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迭代的也会非常快;好处是这样的人在职场里面适应能力很强,因为他会不断的突破自己现状,寻求更高的挑战,而这样人是很大程度上会成为高绩效的员工。

持续的跟进,动态性的评估

当我们前面所有的动作都做完以后,是不是代表我的招聘工作一定不会出错呢?当时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需要更加快速的修正和调整业务战略、打法。这就要求HR必须持续、动态的对人选进行观察和评估,基于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成果,不断的改善人岗匹配,提升成功率。

如何将上面这些内容沉淀,形成系统化?

很多HR在问,做好招聘工作需要掌握和了解如此多的内容,对于HR的要求太高、挑战太大了。

其实,我们可以基于流程优化的思维,将相关的内容植入企业的招聘流程中,并通过规章制度、流程规范、分层授权等方式,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运用。

/ 7 /

角色转变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勤劳的HR们总是忙于被动的承载需求,业务部门找你要人,赶紧干活。如若做不好,便不断被业务部门质疑,被挑战。做的好,这是人力资源部的本质工作,苦劳大大的,功劳没看到。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升自身地位呢?个人的建议是:

一、HR需要转变思路,尽快、主动的切入业务战略,主动找事情做。

有些公司在尝试将HR的人力成本转移到业务部门,倒逼HR更加积极的响应业务方需求,主动找事情做。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尝试。

二、强化“人人皆是招聘官”

招聘不是人力资源部的唯一工作,也不是专属HR的工作;随着更加年轻的求职者逐渐成为就业的主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招聘工作会越来越难做;推动业务部门负责人成为招聘官、部门的人才负责人,从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招聘才是未来的主流。

长期来看,唯有HR与业务部门保持步调一致,协同作战,才是企业招聘工作的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 End ——

  • 阅读 228,868
  • 1
/// HRoot(包含移动应用、网页版)是一款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内容推荐引擎,内容全部来自内容账号在HRoot内容平台自行发布或授权自动抓取,HRoot不生产内容。以上的本文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发布机构/发布人、内容账号所属机构或所属人自身观点,不代表HRoot观点或立场。本文内容账号的发布机构/人信息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发布机构/人名称以了解详情。【复制原文出处链接】
本栏目更多精彩文章
暂无相关数据
最新活动
HRoot官方微信

HRoot微信公众号提供*新的人力资源资讯信息,现在关注即可好礼!

扫码关注
投诉
HRoot媒体矩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使用条款| 隐私政策| 安全承诺|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24 HRoo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1-58215197 沪ICP备05059246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562号